当前位置: 首页 > 焦点资讯
《中国组织人事报》刊发北京打造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经验做法
发布日期:2025-11-01
字号:

北京打造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生态——

让梦想与城市共同成长

核心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当前,不少青年人才面临着担纲机会少、成长通道窄、生活压力大等问题,在薪酬待遇、住房、创业等方面还存在实际困难。如何让青年人才安身、安心、安业?本期《关注》版推出深度报道,聚焦北京市营造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助力打造全球创新创业生态之都的生动实践,以兹借鉴。

历史的厚重与科技的光芒在这里交汇。北京,这座千年古都,正以破浪者姿态勇立创新潮头。轻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台亮相怀柔,“朱雀二号”入轨扶摇九天,全球首个原生多模态世界模型推动AI向物理世界延伸……一批批青年才俊以智慧为笔、以汗水为墨,在首都发展的宏伟蓝图上,挥洒人才与城市共奋进的长卷。

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立足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北京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聚焦全市重点发展领域青年人才,今年出台《关于进一步支持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试行)》(简称“北京青创十条”),全方位构建普惠性安居乐业政策体系,不断加大青年人才吸引集聚和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为营造青年人才发展生态提供有力保障。

聚焦资源供给不够充分、培养机制不够精细、政策触达率不够高等问题

创新政策精准落子

>>>推出“北京青创十条”,从生活保障、创业支持、人才培养等5个方面,全方位构建普惠性安居乐业政策体系

拥有1000多家科研院所,92所高校,聚集115家独角兽企业,121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每天新设科技型企业数量超300家,人才总量达802.9万人……一组组数据,见证着北京对青年人才的显著吸引力。但与此同时,生活压力大、创新创业成本高、成长生态不够理想等问题,也成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在今年年初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开展的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生态情况调研中,有3500多人参与问卷调查,其中一半以上的青年人才在北京租房居住,超七成的青年认为北京房价、房租偏高,62.1%的青年认为创业中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缺乏资金支持。北京中科昊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李任伟坦言,公司在初创阶段尤为需要资金、场地、研发等方面政策支持,但受限于初创阶段体量较小,很多惠企政策和人才政策无法触达。

“竞争激烈,被卷得苦不堪言,工作生活失衡。”有的青年感到焦虑,“北京的战略科学家等顶尖人才众多,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相对困难。”

如何解决困扰青年人才的共性问题,成为摆在北京面前的一道重大课题。

在推进建设世界科学前沿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全球创新要素汇聚地的大背景下,北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呼唤青年人才。“作为全国科教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北京在汇聚青年力量、服务创新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北京市人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持续优化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生态,全面激发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坚持问题导向,北京市开展多次专题研究,高站位谋篇,高起点布局。今年4月,首批次在海淀、昌平和经开区试点开展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生态示范区(简称青年示范区)建设工作,出台系列针对性、探索性政策举措,并鼓励其他区自主探索,推动形成青年示范区建设的雁阵格局,初步覆盖青年人才7.24万余人次,取得良好社会反响。与此同时,市级部门联合制定出台24条政策举措,真金白银为青年示范区赋能。

在全面总结和系统提炼3个试点区及相关探索区做法的基础上,北京市将人才所需列为政策所急,适时印发“北京青创十条”,从生活保障、创业支持、人才培养、政务服务、环境营造5个方面推出10项举措,全方位构建普惠性安居乐业政策体系。

北京市人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青创十条”聚焦青年人才急难愁盼,坚持对标对表、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系统集成、确保务实管用,集成细化、精准、明确的政策措施,在盘活存量资源、扩大社会供给等方面重点发力,推动形成一批青年公寓、创业空间等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

聚焦房租高、购房成本大、归属感较弱等问题

市区联动保障安居

>>>筹集3万套左右青年人才公寓,定向给予租金减免或补贴;租住青年公寓可按实际月租金提取住房公积金

走进海淀区中关村温泉科技园“寓见西山”项目样板间,28平方米的一居室内,小米智能家电、木质环保家具一应俱全,落地窗外是郁郁葱葱的社区花园。这样的高品质房源,应届毕业生只需支付市场价60%的租金——这是海淀区为青年人才量身定制的安居方案。

今年4月,海淀区推出安居政策,面向全区人工智能领域重点企业的应届毕业生,提供最长6年的青年公寓租金梯度优惠。未享受青年公寓且符合条件的,可申领连续12个月的租房补贴。“这种实实在在的支持,让我们更专注职业发展。”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王磊感慨。

“政策设计既考虑人才扎根初期的经济压力,也引导其逐步融入城市发展节奏。”北京市人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不仅要让青年人才落下脚,更要让他们扎下根。”

从安居到扎根,从生活到发展,北京用实实在在的安居保障,为青年人才托起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市区联动,集中力量筹集一批青年公寓,制定实施青年公寓试点方案并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各区利用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和市管企业商办用房等房源,筹集3万套左右交通便利、配套完善的青年人才公寓,定向给予租金减免或补贴。此外,青年人才租住青年公寓可按实际月租金提取住房公积金,不受月缴存额限制,符合条件的可享受“直付房租”服务。

目前,各区安居政策集中亮相:昌平区按照“普惠为主、托举为辅”支持原则,首批筹措660余套免费或低价房源,启动雨燕青年人才公寓项目,为新就业毕业生提供过渡安居支持;经开区创新“7天求职免费住+3月实习免费短租+3年就业优惠长租”服务体系,每年新增1000套青年人才专属房源;朝阳、丰台、石景山等区推出拎包入住公寓、租金补贴、青年社区等安居项目,全面构建青年安居网络,为青年人才提供温暖的家园归属。

聚焦办公场所租金昂贵、创业资源对接困难、缺乏专业创业指导等问题

搭建平台系统赋能

>>>为初创企业提供300万平方米办公空间、配备3000名专属服务管家,设立300亿元左右青年人才发展基金

“创业初期往往会面临融资渠道窄、办公成本高的问题。”北京睿创康泰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创始人贾慧娟感慨,昌平区的扶持政策极大缓解了企业初创期的燃眉之急。

今年,昌平区从创业资金、贷款贴息、生活补贴、办公空间等方面,推出4项创业资金补贴政策,开放26家创业空间,释放2500个免费工位,帮助青年创业者加油、整装、再出发。

在北京,青年人才创新创业不是孤军奋战,而是有一套从孵化、赋能到转化的全链条平台体系支撑。

在创业支持方面,北京市在盘活科技园区、商务楼宇等闲置空间资源的基础上,免费或低价为青年人才初创企业提供300万平方米办公空间。支持双创示范基地、标杆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平台发挥作用,为青年人才初创企业提供创业指导、项目孵化、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支持,升级打造成本更低、要素更全、更加专业、更加开放的公共服务平台,全力为初创企业减负增能。

陪着青年人才长跑的还有金融资本。北京市发挥市区两级政府投资基金、国企基金长期耐心资本作用,不简单以单个项目或单一年度盈亏作为考核依据,带动各类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各区设立青年人才发展基金,总规模达300亿元左右,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发展人才投、人才贷、人才保等产品,提高青年人才金融服务可获得性。

“许多行政手续实现电子化办理,节省了不少时间和精力。”位于经开区的北京视界求索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CEO夏菁说,经开区建成集政务服务、事业发展咨询、生活便利服务于一体的国际人才服务厅,17个人才窗口与11个覆盖全域的亦企服务港联动,无论是办事还是找政策,都能得到妥善解决。

针对政策看不懂、资源找不对等青年人才创业时的共同烦恼,北京市全力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建立市场化专业服务团队,为青年人才初创企业配备总数不少于3000名的专属服务管家,采取“一对一”“直通车”方式提供政策咨询、业务办理、投融资等服务。加速完善全市人才线上服务平台,逐步推动优惠政策免申即享、政务事项一站办结;建设国际人才服务港线下服务平台,为青年人才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服务。

在人才集聚和培养上,北京市实施世界青年人才赋能计划,举办“海外英才北京行”系列活动,吸引全球优秀青年人才来京参观交流和实习实践。市级各类人才计划对青年人才予以倾斜,占比不低于70%;依托全市优势产业集群和重点创新平台,深化产学研用联动,建设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一批产教融合基地,让青年人才在一线历练成长。

聚焦高品质创业环境少、交流社群单一等问题

活力街区点亮生活

>>>打造20个左右青年人才创新创业街区,“一区一品”建设30个左右青年人才会客厅

见大咖、聊技术、品文化、选工作、悦生活……在“宇宙中心”——海淀区五道口,怀抱理想的青年人才在创业空间分享新知,在市井烟火里安享自在。这里高校云集、科技迸发、美食汇聚、多元开放,是中关村飞跃发展的缩影,也是无数青年人才安放梦想和生活的启航地。

类似的青春聚集地正在北京延展。昌平区发挥沙河高教园青年集聚优势,打造具备“青巢、青享、青聚、青创”全要素的玖耀里生态街区;经开区集成电竞赛事、产业办公、商业配套等空间功能,建设智慧电竞赛事中心青年人才活力街区;丰台区将多处老旧厂房改造为产业园区,统筹建设北京10号线青创村,形成充满活力的青年创客聚集地……

青年人才渴望的不仅是工作空间,更是高品质的创业环境和多元开放的交流社群。北京市聚焦场景共建、社群共生、生态共融,聚力在高校、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等青年人才聚集地,布局一批学术咖啡厅、学术酒吧等交流场所;坚持职住平衡、功能复合、活力多元,在全市打造20个左右集人才公寓、孵化空间、创业投资、商务配套、体育健身、娱乐消费于一体,充满活力的青年人才创新创业街区,实现创业不远行、生活有温度。

为了给青年人才提供开展活动、学习交流的多种空间选择,北京市依托潮流文化新地标和新场景等,“一区一品”建设30个左右青年人才会客厅,鼓励支持行业协会、校友会及各类社会力量开展专业交流,营造宜居宜业的城市氛围和良好生态。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北京,这座充满厚重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的城市,正在打造不仅有机会,更有温度;不仅能成就事业,更能安放生活的全球人才向往之地。

图①:在清华大学东门青年人才会客厅举办的IQ Talk国际化轻社交活动中,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人才围绕“脑机接口,未来已来”主题,开展交流研讨。

图②:今年10月,以“共建、共融、共筑、共生——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主题的2025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论坛在北京举办。

图③:北京CBD地区顶尖企业云集,八方英才涌入,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整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由北京市人才工作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