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焦点资讯
创新,北京要迈出自己的第一步
发布日期:2025-11-11
信息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当前,全市上下正将党中央的战略部署全面落实到北京市“十五五”规划研究编制当中。今日起,本报联合市发改委开设《共谋北京“十五五”》专栏,深度采访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等,就北京在科技创新、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方面发表真知灼见,为北京“十五五”规划蓝图、首都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在施普林格·自然集团发布的《自然指数-科研城市》中,北京已经连续8年居全球榜首。考核一座城市创新实力的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指标,北京保持在6%左右,其中基础研究经费比重16%左右,比肩创新领先国家水平。

当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在“十四五”时期大幅提升之后,北京距离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还有多远?下一个五年,北京科技创新的头等大事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国际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丘成桐。

不能跟在别人后面搞创新

20世纪70年代,丘成桐开创了数学中极为重要的分支“几何分析”,从此影响国际学术界数十年。沿着这个方向,至少有5位数学家先后获得了菲尔兹奖。

在丘成桐看来,引领创新更为重要。“北京要做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就要有更多引领性创新,不要跟在别人后面,要搞原始创新。”他说,北京要迈出自己的第一步。

采访中,他特意引用了IBM 的例子。半个多世纪前,IBM 在大型计算机领域的地位无可撼动,是少数几家可提供高性能计算的企业之一。因为格外赚钱,这家公司一直将精力放在这上面。但1990年前后,多家新兴公司凭借更小更方便的PC计算机引领新一代技术革新,迫使这位“巨头”不得不退出PC市场。

“做学问不能总是先看别人有没有做过,别人有了才愿意做,这样就丧失了自己的创造力。”他说,“卡脖子”技术难题的解决也是如此,解决“卡脖子”只是把人家的技术弄懂了,解决“为什么追不上”的问题。但不能一直跟着人家的问题做,而是要找到一个新方向,是别人没有的原创。

2024年,北京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59.8件,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倍多,位居全国第一;2021年以来,北京累计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成果数量占全国近一半、获得国家科技奖奖项占全国近三成。丘成桐认为,北京有机会在原始创新上形成一批突破,关键在于要形成鼓励和推动原始创新的机制。

当迈出原始创新的第一步之后,后续的第二步、第三步也很重要。“我的儿子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读书时曾经创业,当时大学无偿提供了17.5万美元的支持。如果两年后创业成功,学校还会帮助融资。”他举例,很多学者们对研发新技术有兴趣,也期待新成果。当成果出来之后,需要转化成工业上有用的产品,还要进一步融资。学者、创业者没有能力做的,就需要政府部门来帮助解决。

铺好海外人才到北京来的“路”

北京已经成为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下一个五年,北京如何在全球创新版图上拥有更多话语权?

“最关键的是人才。”丘成桐直言,北京海淀是中国人才最集中的地方,这是北京的优势。而人才的集中也需要大量且不同领域人才的聚集,让各种想法碰撞出火花。

纵观全球,知名科学中心往往至少有两座知名大学的“加持”。比如,硅谷就有斯坦福和伯克利两所大学,从而吸引了一大批一流人才,聚集了一批一流企业。对北京而言,清华和北大有大量人才,两所高校应当良性竞争,同时开展更多合作。

2020年,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成立,丘成桐受托担任首任院长。截至今年6月,该研究院已汇聚全职科研人员183名,有近四成都是外籍人员,其中就包括菲尔兹奖获得者、数学家考切尔·比尔卡尔等。

北京如何吸引更多的科学家和人才?“一个科学家来,不可能是一个人来,他会带来一个团队。我们要为科学家铺好来北京的‘路’,创造更好的科研环境和发展空间。”他说,中青年科学家的创造力和科研水平更强,这些科学家会面对家庭、子女等问题。想让他们到北京来,要在子女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消除后顾之忧。

大科学装置最容易聚集科学家

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所在的怀柔区,正在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经累计布局37个科技设施平台,目前有29个进入科研状态,其中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等16个设施面向全球开放共享。进入“十五五”,这些大科学装置将边运行边出成果,释放强劲吸引力。

“大科学装置的布局是一个最容易聚集科学家的办法,可以吸引全球各地的人才前来研究。”丘成桐直言。

世界上最知名的大科学装置之一就是对撞机。他以此举例,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建在了瑞士日内瓦。当美国放弃建设对撞机后,不少企业和人才都转向了欧洲。正因为这个大科学装置,日内瓦的小城里才聚集起世界上最有才华的一批物理学家和学者。

“这一个对撞机就吸引了5000多个工程师、1万多名世界一流的物理学家在那里搞研究。”他说,因为全世界只有这一台,高能物理的很多数据只有在那里才能看到,很多学者为了做学问,不讲究其他的因素也愿意去。他建议,北京更应该布局其他地方没有、某个领域里最强最大的大科学装置,这样才能更有吸引力。

只有大科学装置还不够。“有了大科学装置,还得有懂它的人,才能让大科学装置发挥作用,产出成果。”他回忆,2009年,清华大学购置了冷冻电镜设备,著名学者施一公就利用其进行了多项研究,并在《Nature》等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同时也吸引了大量学者到清华来参与相关研究。

放眼“十五五”,北京“人工智能第一城”建设也将迎来更多挑战和机遇。“北京有中国最好的大学,理当是中国人工智能第一城。但要成为世界人工智能第一城,还有很多要做。”丘成桐说,最关键的就是要有世界第一流人工智能人才,在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北京也要重视本土人才的培养。人工智能要从中学就开始寻找和培养人才,一路培养到大学、硕士、博士阶段,让学生们更有科学素养和创造力。